天水市清水县: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干部监督机制
清水县把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强化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审计监督在干部警示教育、改错纠偏、监督惩诫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领导干部财经管理失误,加强和改进薄弱环节工作,为选用干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多方联动聚合力。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独特的工作业务,审计对象的专指性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把健全领导决策、组织协调、任务落实机制作为推动审计监督的切入点,有效推动了各项监督措施的落实。一是部门联动聚合力。及时调整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公安、审计、信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职责,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协作联动、信息共享、互促共进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制度抓统筹。坚持凡离必审原则,干部调整任用前,组织部及早与审计部门衔接,互通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等情况,责成立即组织开展离任审计。同时,结合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重点地安排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基本实现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出台《清水县领导干部离任事项交接制度》,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干部监督管理重点、廉政建设需要和广大群众呼声,年初科学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任务,年中及时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严格按计划有序督促推进,有效避免了审计任务"扎堆"现象。三是建强队伍促落实。从乡镇担任过党政正职经历、具有经济或金融类专业的领导干部中择优选配审计局领导班子,增加经审办编制,并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干部进入审计部门工作,切实增强了审计工作力量;对从事审计业务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进一步调动了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按照领导小组做决策、联席会议抓协调、审计局抓统筹、经责办具体抓落实、审计组负责抓业务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科学运行,有效确保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全面落实。
二、把握关键环节,多管齐下找症结。将审计监督作为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切入点,突出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建设,坚持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运行环节齐抓并重,审前征求意见、审中精查细问、审后跟踪整改多管齐下,不断前移监督关口,督促纠正有关问题,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爱岗、守法、尽责意识,有效提升了审计监督工作实效。一是坚持八个不准,注重操守保公正。始终把建设一支"重公道、能吃苦、业务精、守纪律"的审计干部队伍作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不断加强审计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以更高的政治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审计人员从严执行"八个不准"纪律,自觉弘扬立场坚定、忠于职守,主动学习、开拓创新,协作配合、敢于碰硬,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八种精神",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做到四个结合,统筹兼顾抓重点。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前期走访与查账调查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帮促整改相结合,重点加强对任期较长、专项资金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审计,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严把五道关口,规范管理求实效。按照审计工作程序,从具体细节入手,严把五道关口,即:严把组织纪律关,按照"对事不对人、认账不认情、到位不缺位"的总要求,严格审计程序,恪守审计纪律,科学审慎评价,切实树立了审计权威;严把审计分析关,现场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小组会、审计局局务会,科学分析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准确、公正合理;严把责任划分关,准确划清一把手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严把评价报告关,审计评价力求做到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真正让被审者心服口服;严把问题处理关,紧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科学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督促落实,其中对重大问题而限于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时,由纪检监察部门及早介入,深入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有效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的强大震慑作用。通过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也为部分务实清廉的干部澄清了是非,主持了公道,切实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防微杜渐的能力。
三、注重结果运用,多措并举促规范。坚持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形式,为领导干部日常监管和问效追责提供了可靠依据。一是加强互动交流,共享审计成果。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在财务收支等方面有严重违纪问题的,不予提拔重用;对任期内模范遵守财经法规且工作成效显著的,在职务晋升方面优先考虑,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领导干部进退留转的"睛雨表"。同时,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转交纪检、组织部门,有效提高了干部日常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分级分类处理,严格责任追究。不断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对有一般性违纪问题的,由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个别约谈并进行通报批评;对严重违纪的,由审计机关作出处分建议或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纪处理,切实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刚性效力。三是注重综合分析,强化宏观管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适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同时,定期分领域召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会,现场督促解决有关问题,提醒各级领导干部防患于未然,切实发挥了审计监督改错纠偏的推促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多方联动聚合力。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独特的工作业务,审计对象的专指性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把健全领导决策、组织协调、任务落实机制作为推动审计监督的切入点,有效推动了各项监督措施的落实。一是部门联动聚合力。及时调整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公安、审计、信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职责,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协作联动、信息共享、互促共进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制度抓统筹。坚持凡离必审原则,干部调整任用前,组织部及早与审计部门衔接,互通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等情况,责成立即组织开展离任审计。同时,结合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重点地安排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基本实现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出台《清水县领导干部离任事项交接制度》,健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干部监督管理重点、廉政建设需要和广大群众呼声,年初科学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任务,年中及时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严格按计划有序督促推进,有效避免了审计任务"扎堆"现象。三是建强队伍促落实。从乡镇担任过党政正职经历、具有经济或金融类专业的领导干部中择优选配审计局领导班子,增加经审办编制,并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干部进入审计部门工作,切实增强了审计工作力量;对从事审计业务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进一步调动了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按照领导小组做决策、联席会议抓协调、审计局抓统筹、经责办具体抓落实、审计组负责抓业务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科学运行,有效确保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全面落实。
二、把握关键环节,多管齐下找症结。将审计监督作为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有效切入点,突出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建设,坚持审计人员素质、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运行环节齐抓并重,审前征求意见、审中精查细问、审后跟踪整改多管齐下,不断前移监督关口,督促纠正有关问题,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爱岗、守法、尽责意识,有效提升了审计监督工作实效。一是坚持八个不准,注重操守保公正。始终把建设一支"重公道、能吃苦、业务精、守纪律"的审计干部队伍作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不断加强审计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内部管理,以更高的政治要求教育引导全体审计人员从严执行"八个不准"纪律,自觉弘扬立场坚定、忠于职守,主动学习、开拓创新,协作配合、敢于碰硬,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八种精神",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做到四个结合,统筹兼顾抓重点。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前期走访与查账调查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帮促整改相结合,重点加强对任期较长、专项资金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审计,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严把五道关口,规范管理求实效。按照审计工作程序,从具体细节入手,严把五道关口,即:严把组织纪律关,按照"对事不对人、认账不认情、到位不缺位"的总要求,严格审计程序,恪守审计纪律,科学审慎评价,切实树立了审计权威;严把审计分析关,现场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小组会、审计局局务会,科学分析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准确、公正合理;严把责任划分关,准确划清一把手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严把评价报告关,审计评价力求做到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真正让被审者心服口服;严把问题处理关,紧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科学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督促落实,其中对重大问题而限于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时,由纪检监察部门及早介入,深入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有效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的强大震慑作用。通过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也为部分务实清廉的干部澄清了是非,主持了公道,切实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防微杜渐的能力。
三、注重结果运用,多措并举促规范。坚持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形式,为领导干部日常监管和问效追责提供了可靠依据。一是加强互动交流,共享审计成果。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在财务收支等方面有严重违纪问题的,不予提拔重用;对任期内模范遵守财经法规且工作成效显著的,在职务晋升方面优先考虑,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成为领导干部进退留转的"睛雨表"。同时,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转交纪检、组织部门,有效提高了干部日常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分级分类处理,严格责任追究。不断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的问责力度,对有一般性违纪问题的,由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个别约谈并进行通报批评;对严重违纪的,由审计机关作出处分建议或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纪处理,切实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刚性效力。三是注重综合分析,强化宏观管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适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同时,定期分领域召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会,现场督促解决有关问题,提醒各级领导干部防患于未然,切实发挥了审计监督改错纠偏的推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