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委编办“三举措”加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近年来,清水县委编办立足职能定位,从规范信息采集、强化动态管理、深化数据应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权威性,为科学决策和高效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规范信息采集,筑牢数据基础。信息采集是登记管理的源头环节,清水县委编办通过细化标准、优化流程,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一是明确采集范围。将事业单位的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核心信息纳入必采项,同时根据改革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信息采集目录,新增党建工作情况、信用信息等特色字段。二是严格审核把关。建立“单位自查+线上初审+现场核验”的三级审核机制,对提交的登记信息逐一比对原始材料,重点核查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对发现的错漏信息及时退回整改,从源头杜绝“带病数据”。
二、强化动态管理,确保信息准确。针对事业单位信息易变动的特点,清水县委编办通过健全机制、创新手段,实现登记信息的动态更新。一是完善变更登记机制。明确事业单位在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关键信息发生变化时,需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变更申请,清水县委编办简化审批流程,推行“线上办、即时批”,确保信息变更及时到位。二是建立定期核查制度。每年结合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对登记信息进行全面核查,重点比对实际运营情况与登记信息的差异,对长期未开展业务、信息严重失实的单位,启动异常名录管理,倒逼单位主动更新信息。
三、深化数据应用,提升管理效能。结合“政府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推广及应用,清水县委编办注重发挥登记管理信息的“数据资产”价值,通过整合数据共享、分析研判,达到服务机构编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效。一是推动数据共享共用。打通与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接口,实现登记信息跨部门共享,为事业单位经费拨付、人员管理、信用监管等提供数据支撑,避免重复填报和信息壁垒。二是开展数据分析研判。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登记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梳理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业务范围、人员规模等情况,为优化事业单位设置、调整职能配置提供决策参考,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